林改动态2018年第15期

中国林业网 http://www.forestry.gov.cn/2018-07-16来源:林改司(林改办)
【字体: 打印本页

  

    编者按:7月7日,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“绿色产业与乡村振兴”主题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。贵州省盘州市、浙江省安吉县、福建省沙县有关负责同志在论坛上介绍了当地深化林业改革、发展林业产业、助推乡村振兴的主要措施和经验。现将盘州市、安吉县、沙县的主要做法摘要刊发,供各地学习参考。

 

贵州省盘州市、浙江省安吉县、福建省沙县

林业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

 

一、盘州深化“三变”改革,助推乡村振兴

盘州市深化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的“三变”改革,为农村产业发展、农民增收致富、乡村面貌改善注入新动力。

(一)以“三变”改革为引领,走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的绿色发展之路。按照“产业生态化、生态产业化”的思路,采取“公司+园区+合作社+村集体+农户”的模式,将农村的资源、资金、技术、劳动力等要素进行整合,推动产业规模化、集约化、高效化、生态化。全市建立506个村级合作社,入社农民26.03万户、81.53万人,发展农林一体的特色产业134万亩、产值23.5亿元。针对盘州地区山高坡陡、耕地破碎、部分地区石漠化严重的自然条件,因地制宜引种根系发达、耐旱耐寒耐贫瘠性强的贵农5号和7号刺梨,发展刺梨产业,累计种植刺梨54.41万亩,其中达产面积10万亩(总产值为2亿元),在发展产业同时实现治理石漠化荒地11万亩。发展软籽石榴、茶叶、元宝枫等经济林,形成集观光、体验、销售与生态培育于一体的业态。探索采取“5+8”(由5家平台公司牵头发展刺梨、软籽石榴等8大产业)模式,形成“刺梨王”“碧云剑”等一批特色品牌。采取“种养结合、长短结合”的方式,发展林下养蜂、林下种草、林下养兔、林下套种等短平快项目,构建“立体式林业经济”。依托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,采取林权水域等资源入股、把景区停车场、专卖场、农家旅馆纳入“三变”改革等方式链接群众,共享旅游开发红利。

(二)以“三变”改革为纽带,走助贫增收、共同富裕的协调发展之路。坚持效益与公平兼顾,根据农民入股资源的种类、数量、质量,科学制定标准,建立“保底分成+务工收入+效益分红”的收入分配体系,全市累计发放土地保底分红4.79亿元、收益分红1.14亿元、务工费4.06亿元,带动农民股东增收9.99亿元。坚持“授人与鱼”与“授人与渔”相结合,针对有发展意愿、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,由政府担保、农信社提供“5万元以下、3年期以内、免除担保抵押、扶贫贴息支持、市级风险补偿”的特惠金融信用贷款,全市办理“特惠贷”10.3亿元。开展种养殖、挖掘机、计算机、烹饪、家政等实用技术培训,培训农民19424人次,促进就业13794人。

(三)以“三变”改革为契机,走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的创新发展之路。推出“村干部职业化+网格管理+购买服务”的村(居)治理体系,将村干部报酬上限调至4000元/月,增强村干部工作积极性;将27个乡(镇、街道)划分为6028个网格,每个网格明确1名网格员,采取将社会管理服务纳入购买服务范畴的方式。将“三变”改革与村民自治相结合,创新推出“三变”积分制模式,定期对村民村庄治理工作进行考核评分,并将考核分数作为“三变”产业项目收益中普惠股份分红的标准和重要依据。指导全市506个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,构建乡村环境共建共创共享的新格局。

二、安吉做到“三个坚持”,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

安吉县深入实践“两山”理念,做到“三个坚持”,发展绿色产业,建设生态文明,将美丽经济打造成靓丽的名片。

(一)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,一任接着一任干。自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“千村示范万村整治”工程以来,安吉经历5任县委书记、7任县长,始终做到“换人不换事”,坚持“生态立县”发展战略,深化“两山”实践内涵,先后以小康示范村建设、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和中国最美县域创建为载体,将“两山”实践目标具体化、升级化。在发展规划上实施“多规融合”,按照生态经济化、经济生态化的导向,完善县域总体规划,建立产业发展规划,将全县划分为工业特色村、高效农业村、休闲产业村、综合发展村、城市化建设村等五大类别,编制完成了生态农业、生态工业、生态旅游等专项规划,形成全面系统的县域生态规划格局。创新设立生态文明办、矿资办,以县人大决议形式设立全国首个3.25生态日和月度环境治理集中推进日,建立领导干部生态责任审计制度,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常态化制度化。在全省首创森林公安和地方公安联动执法,严查毁林开垦、偷盗林木,把管理森林资源的力量扩充到1000多人。

(二)坚持护美绿水青山,做大金山银山。在标准引领上,注重量化美丽指标,建立“4个方面46项指标”为标准的美丽乡村创建验收考评体系,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。2017年,发布《美丽县域建设指南》地方标准规范,对城乡建设等122项指标进行量化,系统推进中国最美县域建设。在城乡融合上,注重县域大景区打造,把生态建设、美丽乡村和城镇化高度融合,在县、乡、村分别开展优雅竹城、风情小镇和美丽乡村三级联创。目前,美丽乡村实现188个行政村全覆盖,建成示范风情小镇5个、精品观光带4条,优雅竹城建成区32平方公里。在产业发展上,注重绿色生态导向,初步构建成健康休闲、绿色家居、装备制造、信息经济、通用航空、现代物流等具有地方特色的“1+2+3”生态产业体系。2005年以来,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89.3亿元增加到360.3亿元,年均增长12.3%;财政收入从7.8亿元增加到67.3亿元,年均增长19.7%。全县产业结构比从13.9:47.1:39调整到7.2:44.3:48.5,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。

(三)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共建共享美丽成果。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,大力推进“厕所革命”“垃圾革命”和“污水革命”,累计新建、改建厕所1200多座,实现垃圾分类行政村全覆盖,完成农村生活污水终端2000余座。注重长效管理,编制涵盖卫生保洁等4大类、28个子项的长效管理办法。在优化公共服务方面,每年新增财力七成以上投入民生事业,建成农村“两公里服务圈”,实现城乡公交、卫生服务、养老保险等13项公共服务全覆盖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7034元增加到27904元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688元增加到48237元,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从2.09:1缩小到1.73:1。在创新基层治理方面,坚持自治、法治、德治“三治”结合,注重发挥村规民约作用,形成以“支部带村、发展强村、民主管村、依法治村、道德润村、生态美村、平安护村、清廉振村”等8个方面为主要特点的乡村治理“安吉经验”。

三、沙县围绕破解四个问题,努力实现生态美、百姓富有机统一

沙县坚持问题导向,着力创新体制机制,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,推动林业发展,助推乡村振兴。

(一)围绕破解“钱从哪里来”,推动资本进山入林。围绕“一评二押三兜底”,探索林业普惠金融新机制。“一评”即建立一套评价机制,评信用等级、评林木价值;“两押”即基金担保、林权抵押;“三兜底”即基金兜底、保险兜底、收储兜底。为解决林农林权小而散、交易难、流转难、周转难等问题,创新推出普惠林业金融产品“福林贷”,全县共开办业务126个村,放贷989笔,金额1.08亿元。实施林业PPP项目,以县国有林场和森林资源收储有限公司为主体,吸纳各乡镇街道林场,实施国家储备林、森林质量精准提升、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建设项目,规划面积28万亩,投资13亿元,拟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0亿元。

(二)围绕破解“树要怎么砍”,提升经营质量效益。为解决生态保护和采伐利用的矛盾问题,探索林业多种经营模式,实现不砍树、少砍树也能致富。一是推行“四共一体”共享经济模式。通过“股权共有、经营共管、资本共享、盈利共分”模式,让“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”,提高生态效益和经营效益。二是创新赎买机制。针对不同重点生态区位的林分,同步推行直接赎买、定向收储、改造提升三种模式,重点推进“我出钱,你来改”的改造提升模式,该模式保障林农合理收益,有利于提升林分结构和质量,目前已投入资金1725万元,完成赎买面积1.2万亩。三是积极发展林下经济。结合沙县小吃产业发展实际,推广沙县小吃配料穿山龙、金线莲、五指毛桃等沙县小吃炖罐药材,建成沙县小吃配料林下示范种植基地面积达3万亩,产值5亿元,开辟林农增收新渠道。

(三)围绕破解“单家独户怎么办”,发展适度规模经营。为解决林权结构小型化、林地状态分散化、林业管理复杂化等问题,建立和完善林地经营权流转机制,推动林地规模化、集约化、专业化经营。一是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。出台《沙县鼓励扶持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》,在12个乡(镇、街道)开展“整镇推进”工作,发动能人大户带头组建家庭林场或林业专业合作社,每年评选10个县级示范家庭林场和林业专业合作社,分别补助奖励3万元和5万元。目前,全县累计建立各类林业新型经营主体380家,经营面积86.86万亩。二是拓展新型经营模式。推广“四共一体”模式,让国有林场与农户合作,提高木材蓄积量,确保亩产达到12立方米以上。扶持和鼓励林农发展特色种养殖林场或专业合作社,如青钱柳家庭林场种植铁皮石斛和油茶,马岩山庄发展森林康养和农家乐,带动周边林农致富和贫困户脱贫。三是深化“三权分置”改革。出台《沙县林地经营权流转登记管理办法》,开发林地经营权业务管理系统平台,为林地经营权登记办证,赋予林地实际经营人权属证明、经营权登记、经营权抵押等权益,2015年3月发放了福建省第一批林地经营权证,目前累计发放415宗、4.16万亩。

(四)围绕破解“乡村如何振兴”,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。着眼于产业兴旺,发展木竹加工、林产化工、生物医药等产业,林业产值保持年均增长14%以上,2017年产值达185.71亿元。大量种植名贵本地乡土树种,已推广种植闽楠3500亩,力争到2020年底全县完成新种植珍贵树种1万亩以上,打造楠木产业基地。着眼于生态宜居,提出打造一乡一公园、一村一景观,县城、乡村出门500米就有公园,建设七峰叠翠公园、龙湖公园、湿地公园等。着眼于乡风文明,推行“树葬”,倡导移风易俗,并通过信贷评级,引导群众养成诚信意识。着眼于治理有效,通过深化林改,推行“四共一体”模式、新园模式等,有效增加村财收入。如高桥镇新桥村通过“四共一体”模式年增加村财收入6万元以上,巩固了基层执政根基。着眼于生活富裕,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,促进林农增收致富,林农涉林收入从2014年的865元提高到2017年的1556元,增长79.9%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供稿:贵州、浙江、福建省林业厅)